9月24日上午,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在竟知楼阶七教室内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产教融合”实践课——九江恒通自动控制器有限公司家电研发团队负责人、学院签约企业导师孔令坤,携企业最新研发的智能空气炸锅走进课堂,与单片机课程组教师组成“双师团队”,为电A2211、电A2212、电A2213班学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项目研发实战教学。
真实项目入课堂,破解“教学脱节”难题
作为学院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单片机实践教学基地)的重点建设项目,本次课程创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双师协同教学”模式。孔令坤工程师以空气炸锅研发全流程为主线,通过“项目立项-技术评估-设计开发-制样测试-客户反馈-封样试产”六步解析法,将企业研发规范、技术标准与实际问题解决思路融入教学。
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拆解空气炸锅核心部件,结合单片机课程理论分析温控系统、人机交互模块的设计逻辑,实现了“理论-实践-创新”的闭环学习。

校企双师联动,打造“金课”新范式
指着空气炸锅主板上的核心芯片,单片机课程组负责人谢辉程老师向学生们讲解道:“大家看,这里面应用的PID温控算法,正是我们上个学期单片机课上的重点内容。”这是学院校企共建课程《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单片机系列课程之一)的课堂缩影。
企业导师孔令坤及其团队与授课教师吴华杰、高玉宝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不仅将真实的研发案例带入课堂,还录制了12节实操视频,把电磁兼容测试、故障诊断等“企业绝活”毫无保留地转化为教学资源。而“校友反哺”更是这一模式中的亮点,授课团队中的四名往届毕业生,成功实现了从“学子”到“导师”的角色转换。

学生收获满满,企业人才储备双赢
“原来课堂上学的传感器原理,在这里变成了能烤薯条的智能设备!”电A2212班学生杨雅芳的感叹引发全场共鸣。在互动环节,学生就“多模态交互设计”“能耗优化方案”等前沿问题踊跃提问,孔令坤以企业研发日志中的真实案例逐一解答。数据显示,92%的学生课后表示“对专业就业方向更清晰”,85%认为“双师教学显著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

构建长效机制,赋能区域产业升级
据悉,此次合作是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三个一”工程(引进一名企业导师、共建一个实践项目、输出一批创新人才)的重要成果。未来,学院将与恒通公司共建“校企协同单片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开发系列化产教融合课程包,并计划每年选拔20名学生参与企业“预就业”计划,为恒通自动控制器公司提供人才支撑。
“当学生设计的电路方案被企业采纳时,这就是产教融合最美的样子。”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罗东云表示。这场小家电引发的课堂革命,正悄然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供稿
责编:李金玲 徐心雨 审核:邓长寿 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