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展现各二级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举措、成效与特色,学校特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活动。本期巡礼学院:文学院。
一、学院简介
九江学院文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 1977 年创立的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历经岁月沉淀,如今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专业丰富、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学科研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博士33人,教授7人,副教授24人。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 3 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类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

依托文学院建设的科研平台众多,包括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九江学院)、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书院文化传播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与各方共建的江西诗派研究院、数字文创产业学院等多个科研机构。

二、“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综合改革
文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 “三全育人”和 “五育并举”综合改革,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党建引领,筑牢育人之基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严格落实 “第一议题” 制度,加强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开展“党建+专业建设”“党建+人才培养”等活动,推动专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党建+德育修身”,开展国学班、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党建引领下,学院育人成效显著,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党建工作也获得多项荣誉,如教工二支部获评校标杆支部,文学院党委获评优秀基层党委。


(二)文化育人,传承人文精神
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文学院构建 “学院+书院” 的育人平台,深入挖掘九江地域文化内涵。联合郑州大学嵩阳书院连续开展“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国学班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文小青”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可宿--文旅新媒体创新引领者”项目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文学院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优秀推文,纪录片《鱼面》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化,提升育人效果。


(三)实践育人,提升综合素养
文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正音实验室、演播厅等实验场所设施完备,实验开出率达 100%,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课程实验团队注重协作,针对不同专业设计阶梯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设计场景化,依托多个研究中心和机构建立多维度实践教学基地。挖掘本土化实践素材,开设 “庐山文化” 讲座,组织实地考察,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为实践育人提供了坚实保障,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服务育人,助力学生成长
学院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提供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努力为学生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开设课程,邀请企业人士举办讲座和招聘会,助力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顺利就业。


三、学科建设
(一)专业建设稳步推进
学院围绕现有专业,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和文字运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具备新媒体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专业综合实力。


(二)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汇编课程思政案例集、申报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等举措,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成功申报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4项;校级课程思政获得校级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教学创新团队1项。郑连聪老师的《走近红楼梦》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门课程获得省级、校级立项,获得省级基础教育课题、教改课题和校级教学成果奖。


(三)科学研究成绩突出
在庐山文化、陶渊明研究等领域深耕细作,积累深厚。近五年主办或联办学术会议 18 次,承担了《江右文库》“集部” 的编纂工作。近年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7 项,教育部基金项目 9 项,省级各类项目 100 余项;发表 CSSCI 期刊论文 55 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70 余篇;出版专著 25部,教材 6 本;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9 项。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地位,还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资源,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



四、办学特色、亮点与成效
(一)办学特色:根植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并举
学院秉承“文以载道,学以立人”的院训,积极依托九江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学院“弘文铸魂,立德树人”的文化品牌,探索建立了以“一心、双院、三文、四融、五育”为内容的地方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以语言文化传播为特色,打造以传承白鹿洞书院文化为标志的大学文化,开设《庐山文化》《庐山诗歌欣赏》等特色课程,构建“文学+地域文化”课程群,出版《九江地域文化丛书》,形成“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教学品牌。

(二)办学亮点:多维协同赋能,实践驱动创新
1.特色平台筑就师生发展新高度。学院搭建了多个特色平台,为师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科研平台,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地域文化研究,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产出。2024年,文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整理古籍5册,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成功入选“江西宗教工作智库专家”1人。同时,学院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平台,“谷雨诗会”“文学音乐会”等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品牌,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氛围。

2.华文教育助力文化交流。文学院在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2009年12月22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金边出席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挂牌仪式。我院多名师生奔赴柬埔寨、美国、印尼等地,投身华文教育事业,在传播汉语知识、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深耕普通话推广,国赛舞台展锋芒。文学院积极投身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收获了一系列突破性成绩。2024年,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院师生在国赛中斩获佳绩,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优秀指导奖1项。

2024年10月3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孙洪山来到九江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在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学院考察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工作时,对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具体实践给予肯定。

(三)育人成效:桃李芬芳香满园,服务地方显担当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助力学生成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在写作大赛、多媒体制作大赛等赛事中,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200余项,2024年,文学院代表学校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实现了九江学院参赛以来国家银奖首次突破。2024年,文学院参与摄制的纪录片《鱼面》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优秀作品奖,为江西省唯一获奖作品。

文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语言文字推广活动,如对新疆阿图什市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提升当地教师语言能力。“文小青”志愿服务队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中获团中央表彰。同时,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彰显了学院的社会担当。

五、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展望未来,文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专业水平。进一步强化 “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育人品牌。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文学院,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文学院供稿
责编:向真 审核:黄冬久 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