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
为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转型,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课程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组织了首批“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经二级学院遴选推荐、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校园网公示,现将立项项目予以公布,并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课程
确定将《现代教育技术》等6门课程立项为九江学院首批“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由学校资助经费进行建设,名单见附表。
二、建设任务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课程教学创新,通过AI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教学设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及学习表现,设计个性化的课程大纲与教案、自适应的学习路径,提供更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建设:引入智能助教、“数字人”、虚拟导师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难点解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智能推荐相应的教学资源,促进自主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3.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基于知识图谱梳理教学内容,整合包括微视频、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文献资料等富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4.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搭建:允许各地师生聚集在同一虚拟空间内完成授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配合多样化的课堂教学道具、专业化的场景模拟能力,加深课堂沉浸感和体验感。
5.虚拟学习社区与在线协同学习:整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社区,提供共享资源、互动讨论、协作项目等,为学生、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创造更丰富、开放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实时学情监测和分析:建设能力图谱与问题图谱,通过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作业、考试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学生过程性发展画像,反馈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提供规划与指导。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的智慧管理和智能决策。
三、保障措施
1.经费支持
学校对“智慧”课程建设项目提供6万/门的建设经费,经费拨付至所属学院,经费使用应严格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专款专用。
2.技术支持
立项课程教学团队可依托学校已引进的超星、学堂在线、大学慕课平台进行课程建设,教务处组织平台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项目管理
1.建设周期
立项课程采用项目合同制的方式进行建设,建设期为2年,建设期内须至少完成两轮“智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中期检查及验收
建设中期学校组织中期检查,建设期满学校组织验收,经学校验收合格的课程,发放校级课程证书。建设期内,立项课程获批省级及以上“智慧”课程项目,视同已通过学校验收。
3.未通过中期检查或验收的课程项目,可进行为期1年整改,整改后仍未达到建设目标要求的,终止经费支持,予以撤项,被撤项的课程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教学建设类项目,撤销项目所在二级学院减少相关课程项目申报名额。
五、其他事项
1.各学院要对立项课程的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并做好本学院“智慧”课程建设规划和培育建设。
2.立项课程按一流课程认定相应教学工作绩效点。
附表:
九江学院首批“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所属学院 |
1 |
现代教育技术 |
张亚珍 |
教育学院 |
2 |
外贸商品学 |
张敏(大) |
经济学院 |
3 |
可编程控制器 |
蔡苗苗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4 |
液压与气压传动 |
李清香 |
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 |
5 |
审计学 |
周骞 |
管理学院 |
6 |
化工原理I |
刘祥丽 |
化学化工学院 |
教务处
2025年4月17日